乐文小说网 > 重生替嫁装贤良,世子扶腰悔断肠 > 第三十二章 没有高见,有点浅见

第三十二章 没有高见,有点浅见


  老夫人听到孙子有如此感悟,十分欣慰。

“瑾儿,人生百态,经历过,才能深有体会。别说是你,就连我临老,也受益良多。”

顾惜灵抿嘴轻笑,看着周瑾开始吃第二个白面馒头,不以为然。

见顾惜灵不说话,周瑾偷瞄到顾惜灵戏谑的眼神,敏感的神经,又被挑起来了。

“顾氏,难道我说得不对吗?”

顾惜灵抬眸,轻笑问:“世子,吃着白面馒头,然后哀民生多艰,我觉得有点可笑。”

“你……”周瑾没想到顾惜灵如此刻薄,难道当他在矫揉造作吗?

老夫人不乐意了,“惜灵,瑾儿已经足够用心了。”

顾惜灵感慨,“世子有悲悯之心,惜灵知道。只是世子手里被视为平平无奇的馒头,却是老百姓过年过节才能尝到的美味。”

“来福,拿两个馒头,去跟农户换两个他们吃的东西。今天让世子尝尝青黄不接这段时间农家饭菜。”

来福看看世子,又看看世子夫人。

他是拿,还是不拿呢?

周瑾一怔,转头看向来福,没好气训斥。

“来福,我发现你最近呆头呆脑的,世子夫人吩咐你做点事情,使唤不动你了吗?”

来福无言以对。

世子的心思真难猜!

以前他但凡主动为世子夫人做事,就会被世子痛骂,他到底是谁的奴才。

“是,小的这就去换。”来福拿起两个白面馒头,就去远处一户农家。

来福看到农户家盘子里放了绿油油的菜团子,中间掺杂少之又少的黑面。

脑海里残存的幼时记忆,涌上心头,颇为惆怅。

家里不穷,也不会卖孩子啊!

好在他被卖到长宁侯府,还做了世子的长随,才有现在的好日子。

用两个馒头换了三个菜团子,这家农户感恩戴德。

来福把三个菜团子放在盘子里,“世子,老夫人,这是农家吃的。”

老夫人拿过来,放在嘴边咬了一口,慢慢咀嚼。

顾惜灵拿起来一个,也咬了一口,野菜涩涩的味道在口腔里蔓延。

周瑾见状,也不怂,拿起来咬了一大口。

只觉得苦涩的味道,让嘴巴里充满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味道。

周瑾无法继续拒绝,没忍住直接吐了出来,“呸,难吃至极,世间居然有如此难吃之物。”

此时老夫人和顾惜灵继续咀嚼,吞咽之时伸长脖子,费力地咽下菜团子。

周瑾目瞪口呆,看了看自己手里的菜团子,又看了看祖母和顾惜灵正在吃的菜团子。

一模一样啊!

为什么祖母和顾惜灵能咽下去,他却咽不下去?

难道这就是顾惜灵嘲讽他的原因吗?

老夫人看着孙子惊愕的表情,深深叹息。

她这个孙子哦,几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,娇养得不接地气。

“瑾儿,你不吃就放下,别吐。”老夫人交代,从孙子手里拿过来菜团子。

周瑾疑惑,“祖母,你们不觉得难吃吗?”

长宁侯老夫人眼露慈祥地看向孙子,想起往事。

“跟山珍海味比起来,的确难吃。可你别小瞧了菜团子,青黄不接的时候,菜团子能救命。”

“当年你祖父跟着太祖皇帝东讨西伐、南征北战,咱们周家虽然颇有资财,但城池被破,我带着你爹,一路逃。”

“身上的细软被抢走,只有两个老仆,靠着挖野菜充饥,才躲到安全的地方,直到康朝建立。”

“我和你爹,还有老仆吃了两年的野菜。再难吃的东西,在山穷水尽的时候,也能活命。”

“如果没有野菜,我和你爹早就饿死了,不会等到你祖父加官晋爵,高官厚禄,更不会有你了。”

周瑾目瞪口呆,没想到祖母还有这样的经历。

此时他的目光看向顾惜灵。

顾惜灵咽下嘴里的菜团子,缓缓说:“我长在农家,家里有三十亩地的村长一家不吃野菜团,村里其他几十户都吃。”

“尤其是青黄不接的时候,大人下地干活,就像现在这样春耕,小孩到处挖野菜。”

顾惜灵指了指不远处正在挖野菜的赤脚孩童,衣服打着补丁,证明她所言非虚。

周瑾眼神怅然,心里的酸涩仿佛比嘴里野菜更加强烈。

他伸手从祖母手里重新拿过来那个被他嫌弃的菜团子,又咬了一口。

好像比刚才更加难吃,但这次周瑾没有吐出来。他苦着脸,仔细咀嚼之后,慢慢咽下。

周瑾被噎得闭眼睛,伸出脖子。

老夫人和顾惜灵相视一看,彼此欣赏。

老夫人从顾惜灵身上看到了她自己年轻时的坚韧,顾惜灵从老夫人身上看到了脚踏实地得来的从容。

好不容易吃完剩下的菜团子,周瑾喝了口水,顺下去那股让他快要作呕的味道。

好一会儿,周瑾才说:“京畿重地,天子脚下,老百姓尚且只能用野菜果腹,其他地方,定然更加贫苦。”

顾惜灵点头,“世子所言甚是。即使这样,还是休养生息多年的结果。”

周瑾深呼吸一下,拍拍额头,满眼疑惑,“现在陛下已经轻徭薄赋,尽量减轻百姓负担,为什么还不能吃饱饭呢?”

“其他地方,山高皇帝远,或许苛捐杂税多。可天子脚下,赋税并不重,为何还是如此呢?”

老夫人也眼露疑惑,“惜灵,你有何高见啊?”

“高见谈不上,倒是有些浅见。”顾惜灵轻笑,“说来世子可能会笑我,我识字之后,经常在景阳伯府藏书阁里看书。”

“里面的经史子集,有数个版本的孤本,甚至还有很多大儒的批注,琴棋书画的书籍,天文地理等书籍,唯独极少看到农书。”

“即使有心之人记录,也并不详实,内容颇为模糊。反正我看了之后,想不出如何操作。后来我打听到,找到了农书少的原因。”

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,人人都想着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。即使有人科举不中,也信奉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。”

“唯独没几个读书人愿意潜下心来研究农书。乡下的农人倒是擅长农事,但他们不识字,只能口口相传。太平年还好些,连年战乱,最先死的就是老人,当然也包括这些种田经验丰富的老人。”


  (https://www.lw00.net/2636/2636841/51352380.html)


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:www.lw00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w00.net